这就是现在商业圈里最头疼的事儿 —— 低价内卷。你卖 100,我就敢卖 80;你卖 80,我 60 也干。看起来消费者占了便宜,可背后藏着的麻烦,一点都不小。
先说企业这边。光伏企业的日子有多难?看看数据就知道,2024 年的年报加上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情况,亏损额比过去好几年赚的总和还多。钱都亏没了,哪还有心思搞研发?有家电池企业,研发预算直接砍了 40%。技术人员一看,这行业没盼头啊,纷纷跳槽去了新能源车领域。企业没人没技术,只能在低价泥潭里越陷越深。
再往行业层面看,这就像个恶性循环。你降价我也降,利润越来越薄,研发能力跟着下降,产品越来越像,最后只能打价格战。更要命的是,金融风险也跟着来了。多晶硅企业的债券偿付逾期,一下子就涨了 200%。银行不敢放贷,企业想翻身都难。
放到整个社会经济来看,问题就更大了。资本一个劲儿往低效产能里扎,比如光伏组件,大家都在重复建设,浪费了多少资源?企业不赚钱,地方财政收入就少了,公共服务自然受影响。就业市场也跟着遭殃,光伏行业裁员 15%,一半的活儿都外包了,工作能稳定吗?
其实不止国家,全球都在想办法应对这种情况。欧盟对的光伏组件征了高额关税,这是 2025 年最新的制裁清单里写的。WTO 也在 2025 年修订了规则,加了个 "可持续成本核算" 条款,意思就是不能光看价格,还得算算是不是真的可持续。
自己也在摸索。2025 年 7 月的《价格法》修订草案,就把 "低于成本价倾销" 的认定标准说清楚了。地方上也有好例子,河北的物业协会,就提倡大家搞 "差异化竞争",别再盯着低价投标了。威县的汽配业更厉害,大家一起定了个 "成本利润公约",把那些劣质产能直接淘汰掉。
那企业该怎么跳出这个怪圈呢?看看苹果就知道,人家研发投入占比 18%,国内企业平均才 3%。把钱花在技术上,才能真的拉开差距。
营销上也有新招。蜂花护发素就搞了 "成本透明化",告诉大家自己的物流成本比行业低 5%,结果复购率涨了 40%。白象方便面更绝,让用户有 "定价权",60% 的消费者都愿意多花点钱买。
这事儿还得大家一起努力。政府这边,产业政策也在变,从以前的 "补贴" 改成了 "创新激励",搞碳积分交易,研发费用还能抵扣税收。安徽有家照明企业,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给了 4000 万美元,就是为了让他们敢把品质提上去。
行业协会也得发挥作用。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搞的 "供需调控平台",就帮着大家避免了资源重复投入,这办法就挺聪明。
未来的竞争,肯定不是比谁更便宜了。Z 世代的年轻人,68% 都愿意为 "透明供应链" 多花钱。有个茶饮品牌,用 AI 搞动态折扣,根据大家的情绪来定价,效果还不错。
监管也得跟上新技术。胖东来把生鲜的检测数据用区块链存起来,大家随时能看。《价格法》新条款里也说了,政府可以调用企业的能耗数据,这样就能更好地监管成本了。
说到底,成本价是企业的 "生存线",可不能当成 "天花板"。企业得学苹果,靠技术赚溢价;也得学京东,给员工上齐五险一金,反而能提高绩效。这其实就是德鲁克说的 "让员工顾客共赢",在这儿正慢慢变成现实。
你觉得身边还有哪些行业在低价内卷?又有什么好办法能破局呢?不妨来说说看。
驰盈策略-实盘配资网站排名-证监会允许的配资公司-全国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