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元二年(255年),司马师在镇压淮南毌丘俭之乱时因眼疾爆发去世,当时司马攸年仅10岁,于是,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临危受命接过司马家族的权力棒,为了稳定人心安抚司马师的旧部,司马昭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,将来要将大权交给司马攸。
“天下者,景王(司马师)之天下,孤代为摄政耳,百年后大位将归桃符(司马攸的小字)。”但是随着司马昭的地位越来越巩固,司马昭对继承人的选择开始转变,最终司马昭选择让自己的长子司马炎为继承人。咸熙二年(265年),司马昭逝世,司马炎成为司马家族第三代领导人。同年,司马炎称帝,建立西晋王朝,司马攸被册封为齐王。当时,司马炎允许分封的诸王可以自选封国官吏,但司马攸坚决要求自己封国内的官吏要由朝廷任命。当时司马攸留在京师洛阳辅佐政务,按规定是可以领取俸禄的,但司马攸坚决不领取俸禄,并经常性减免封国内的租赋,赢得封国内百姓的一致好评。
展开剩余56%咸宁二年(276年),司马攸接替贾充担任司空并兼领侍中、太子太傅之职。当时匈奴部年轻首领刘渊雄才大略,司马攸一眼看出刘渊的野心,并建议司马炎及早剪除隐患。但司马炎并未引起重视,最终放虎归山,后来刘渊在果然叛乱,拉开五胡乱华的序幕。由于司马攸的贤明和威望,再加上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智商堪忧,当时的朝臣皆属意司马攸,纷纷劝说司马炎册立司马攸为继承人,此举使得司马炎更加猜忌司马攸,担心自己百年之后,无人能够压制住司马攸。
于是,司马炎开始逐步削弱司马攸的权势,并责令司马攸就国(即回到封国)。太康四年(283年)三月,司马攸在司马炎的严厉督促下抱着病体返回齐国,回到齐国后不久便因病势加重去世,年仅36岁。司马炎听闻司马攸的死讯后,非常伤心,下诏诛杀了为司马攸治病的御医。司马攸英年早逝,实在遗憾,假如司马攸没有那么早去世,而是活到晋惠帝时代,凭借司马攸的威望和能力,司马攸将是最合适的辅政大臣人选,而有司马攸的辅政,西晋朝廷一系列的内讧将会避免,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悲剧或许也可以避免。王夫之曾叹息道:
“西晋之亡,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。攸而存,杨氏不得以擅国,贾氏不得以逞奸,八王不得以生乱。故举朝争之,争晋存亡之介也。……攸之贤,固足以托国,然岂果有周公之德哉?……苟有图存晋室者,小不惜官爵,大不惜躯命,扬于王廷,揭勗、紞之奸,迸之裔夷,则不待交章讼攸,而攸固以安,抑不待措攸于磐石之安,而晋固以存。发布于:广东省驰盈策略-实盘配资网站排名-证监会允许的配资公司-全国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